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社區參與場所創生(Place making):節慶以外的生活空間營造 輕著‧深耕 社區綠生活節


社區參與場所創生(Place making):節慶以外的生活空間營造
輕著深耕 社區綠生活節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想像中,我們彼此生活在一條軸帶上,
軸帶是藍的,是水波蕩漾的。
我們請小朋友勾勒「生命之河」,這裡有魚有蝦,
還有白雲朵朵。


1.私有建築物外牆化身為彩繪天堂 提供孩童想像社區文史與故事
(圖片提供:大安社區大學)

從節慶開始,找到地方跨行政里界的學區/生活圈


生活在都市,不像早期有廟會建醮、路邊辦桌的隨喜熱鬧,彼此和彼此很容易就被牽連在一塊。而在現代,有感的地方型慶典,如校慶等,就變成是少數具有跨鄰里範圍的地區事件。
這所小學位於大安區的精華地段:「校慶齁!很熱鬧的唷,不僅爸爸媽媽來,連阿公阿嬤全家大小都會一起帶來。因為是孩童的成長過程,家長都勤於紀錄每分每秒。」老師這麼描述小學校慶對於地方家庭的重要性。我們帶來了大安社區大學製作的古圳道地圖,希望和各學科的老師們討論,如何一起舉辦活動,拉近社區與學校之間的距離。這是社區綠生活節的籌備開端。






2.與地方小學跨學科老師共同討論社區文史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緣起於近十年前的一場爭取學區的運動,說巧不巧,所爭取的就是這所新興的實驗小學的孩童就學權益。一群媽媽組織起來以後,便持續關心社區裡的環境議題,主要為老樹(台灣原生物種)、文史建築(古蹟、歷史建築物)。在長年的努力下,為台北市的寸土寸金環境,留下了在此我們仍可見到的文化與綠意的養分。

雖然滂沱大雨這天一直未止歇,孩童上路去探險的氣氛持續醞釀著。這一天馬路巷弄不再是熟悉的上下學路徑,所有的故事都從孩童跳躍踩踏的地面一路往下探,發現與驚奇感的親臨,是原本白紙黑字的文章所難以取代的。這一天,所有人都是探險家,從認識自己生活、求學與就業的社區空間開始,彎彎的馬路、傾斜的老樹與畸零的空地,原來都是早於你我存在的見證。

「那我們探險家就上路囉!」協會的志工阿信老師準備了短片,引導孩童認識開鑿台北水圳的郭錫瑠先生。後人因為尊敬郭錫瑠先生,而尊稱為瑠公。台北市民所普遍知曉的是瑠公圳,然而曾經緩緩流經這個社區的屬於其中的霧裡薛第二支圳。反觀新生南路上的圳溝,原來竟只是圳道活水的大排(排水溝)而已。


3.生命之河探險家的戶外踏勘導覽

從「工作坊」釐清社區在意的事


「可是,到底甚麼會留下來?」劉理事長這樣憧憧的憂心著。專業團隊自8月份起在社區進行綠系統的資源調查;接連兩個月密集地與社區各單位交流討論,一邊指認各種公共開放空間的改造可行性,另方面也構思著如何透過短期活動的舉辦,為後續中長期的地方營造基礎續力。其中,社區最在意的事包括:
  


  1. 社區文史、自然資源的保存與發展
  2. 安全的生活巷弄、圍牆內外呼應的綠意環境
  3. 閒置的空地、後巷空間的營造
  4. 地方發展願景/社區公約的擬定
  5. 住宅區商業化發展與老店凋零的課題
  6. 地方社區的永續經營:人力、資源等

透過釐清社區民眾的期待,「社區綠生活節」成為了打開社區與社群邊界的觸媒。各方皆抱持著舉辦慶典的心情,在手中的紙上寫下邀約的對象。「好像感恩會一樣,我們想找這些年來持續在幫助我們的人一起參加!」「每年我們都會舉辦『老故事傳唱』,近年已邁入第五年了,可不可以藉著這次機會一起舉辦?」在社區的諸多年度例行事務中,往往透過溝通討論,便能轉化出更多趣味與創意,讓例行活動變得   樣!



4.公園化身為下班後的社區工作坊地點


5. 由社區成員在大地圖上指認出生活環境的課題

社群的引入:以社群協力營造社區

從創意城市的角度,適當地為地方社區引入人才是創生一個多元、豐富地方的關鍵之一。

透過釐清社區民眾的期待,「社區綠生活節」成為了打開社區與社群邊界的觸媒。各方皆抱持著舉辦慶典的心情,在手中的紙上寫下邀約的對象。「好像感恩會一樣,我們想找這些年來持續在幫助我們的人一起參加!」「每年我們都會舉辦『老故事傳唱』,近年已邁入第五年了,可不可以藉著這次機會一起舉辦?」在社區的諸多年度例行事務中,往往透過溝通討論,便能轉化出更多趣味與創意,讓例行活動變得 樣!

社區就是學生的藝術創意實習場

從空間環境才人才培育的觀點,結合大專院校的相關課程,包括景觀、建築、都市計畫、地政以及文化創意等系所課程,透過課堂理論和實做與實習,更能讓學子從環境中瞭解與學習。在與輔仁大學 顏亮一老師的討論下,我們與開設於藝術與文化創意學程的課程結合,課堂就叫做「閒置空間與社區營造」。

課堂有40多個大三的學生,特別的是,這些學生部份具有社會經驗,對於社區的認識頗快就上手。另外,幾位學生表示,因為喜歡動手做,對於有此機會能參與實際的空間營造感到興趣與期待。每一組同學皆需在短期內呈現出:(1)選定公共空間(2 指認議題(3)創意的回應策略。各組創意以「評圖」方式彙整全班各組同學的各種方案,最後入圍組別得以進到社區進行真實操作。


以創意實做重新連結社區生活空間

  1.          「魔幻 樹靈」耙梳社區歷史,為傳達老樹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聯性,因此以行為藝術的方式扮裝為三棵老樹,提醒注目的來往行人重視背後的都市環境議題。
  2.           「魚尾麒麟」注意到了霧裡薛巷一角的鐵皮圍籬空地,同時又緊鄰社區圖書館,便主動聯繫週邊的二手書店合作,藉此連結空間之間的關係。
  3.           「轉角 菜園」背景以一處閒置國有空地為討論對象,藉著都市農耕與可食地景的操作,帶著民眾參與空地的想像。
  4.           「綠手指」以新心綠生活的理念,透過再利用許多生活中不用的廢棄舊物,提供各式勞作工具,巧手改造生活創作品。
  5.           取名為「LEGACY」的團隊,願景是用粉繪社區的方法,綻放繽紛生活。學生放出了一張張照片,畫面中有孩童安心快樂在戶外接道上遊戲的意象,因此同學們希望帶著孩童再度回到公共空間,重拾彩繪的互動樂趣。


6.學生自組團隊進入社區發掘空間課題,提出創意行動方案


7. 社區及社區大學的代表擔任評審,決選出五組入選團隊於社區實做

場所創生:社區與社群共同激盪的空間創意


配合此次生活圈中各種開放空間改善實作,我們邀請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主任侯志仁教授,以「Place makingDesign and Build」為題,討論社區如何透過單點與全面性的場所創生,營造一個具有社區感、擁有綠生活的美好環境,地點則是選在當地友善商店中,讓社區居民就近參與座談,也讓遠來的聽眾認識各種綠生活創意提案。

在一個生活圈的範圍內,釐清了多元開放空間的類別後,透過引入創意團隊與社區居民共同實作,產生了讓人驚喜的公共行動。1215日搭配新生國小環保運動會於校園圍牆邊人行道上辦理「舊物新生環保義賣市集」,社區將原來等待接送小朋友的人行道變身為環保市集,增加社區亮點;而在新生國小內也辦理「植物醫生學習營」,將各多栽種、照顧家庭植栽的小技巧傳遞給親子師生,使得大小朋友都能更加愛護社區內的綠色資源。1223日活動中,師大設計學系以創意作品讓阻隔校園與社區的圍牆軟化,揭幕後能使民眾感受到有如連成一氣的綠色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申請到了龍安圖書館的屋頂空間使用,以「綠屋頂工作坊」邀請民眾手做綠屋頂;來自新生國小的師生與週邊社區古風里、龍泉里在霧裡薛第二支圳遺址上進行「生命之河」彩繪接力活動,搭配藝術家的牆面插畫作品,讓社區的歷史意象以創意手法再現;油杉社區古蹟歷史群落中則配合社區傳統「老故事傳唱」的活動,知了劇團以「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方式讓社區居民講述故事,透過劇場搬演社區歷史,再次凝聚社區認同感;除此之外,還有輔仁大學學生團隊在停車格上進行「轉角、菜園」的PARKing)行動,讓這一類的開放空間成為一日綠色行動體驗。人行道上也接續有更加擴大的「新心綠生活市集」,攤位中包括小小修理達人、巧手縫紉體驗教學等活動。

「油杉歲月」:一人一故事劇場 X  老故事傳唱


「要我做甚麼都好,就是不要叫我上台講話!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害羞的人。」生長於此已邁入第74個年頭的周大哥謙虛的說。然而,私底下的他,描述起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口的街景,及蛤仔溝(即霧裡薛第二支圳)的風景,卻又特別迷人。知了劇團秉持著「你不說話,我們就不演戲」的平等精神,成功的引導社區許多默默付出的志工們娓娓道出自己與社區的淵源熱情。

「我一進來這間房子,最先感受到的是震驚!我從沒想過,一處老空間可以如此地喚起回憶。很感動有你們這樣保護著老房子,讓我深沈的記憶可以躍然眼前。」一位出席的觀眾舉了手說起他與一位已故的舊人之間的故事。現場許多默不作聲的聽者,好像共鳴似的,接二連三的輪流發言,說著自己和週邊鄰里社區的點滴。


8. 大樹與古蹟群落是社區歷史的資產,亟待社群參與協力經營

9. 知了劇團的一人一故事方法,提供另種公共溝通的平台與媒介



無名的霧裡薛巷:藝術塗鴉 X 孩童接力繪畫賽 

霧裡薛巷的名字事實上是社區自己取的。因為這條巷子沒有名字,以前正是水圳流經之處。水圳遺址上已經加蓋的一座鐵皮屋,裡頭住的是本次亦參與活動的縫紉達人蔡阿姨。爽朗的她,一口答應房屋的側牆讓藝術家和小朋友來幫忙彩繪。就連對街的楊先生,在一次午後接到我們電鈴的拜訪後,溫和的表示樂觀其成。

10. 窄小的無名巷弄,在圳道深埋地底後便漸為人遺忘
                                                                               
11. 由小學老師提出的彩繪接力方案,將私人圍牆變身為社區孩童的畫布


閒置國有空地/佔用的畸零空地/暫時綠地:(轉角菜園戶外二手書香大地+綠色遷徙竹簼屋玩竹學堂) X  簡易綠美化想像 


至於閒置的、暫時的空地或綠地,由於權屬及期程的不同而有現況的差異。大抵是在民國98年觸動的建築基地開發前再利用的思考。不僅是國有土地,還包括私人(開發單位的)或是一般單位等。從都市的觀點來看,生活周遭若有這樣的空間,卻未好好發揮功能,不僅空間本身失落,連人與人的關係也是。


12. 都市社區失落的一角

13. 透過參與及創意實做,重拾人與人、空間的關係

玩竹學堂:綠色遷徙下的竹簼屋

竹簼屋是2012年「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概念展」的參展作品。第一次見到它,是在松山煙廠的四號倉庫裡頭。微黃的燈光下,竹子細緻、古樸和沉著的質感充滿生命力。

14. 三米見方的竹簼屋由台南的李坤昇建築師團隊所研發創作

早期傳統農村聚落維繫的社會關係,透過「交工」相互幫忙渡過農忙時節。「我們社區嘉年華活動就是用這個竹簼屋來佈展啊!」三米見方的尺寸,巧妙的說明了設計者的構想,無須租借現代塑膠快速棚帳,台南的李坤昇建築師和設計師鍵樺研發了結合自然元素的竹簼屋。

針對「建築基地未開發前之綠美化空地」此類開放空間,「綠色遷徙X社區綠生活節-竹簼屋玩竹學堂」邀請空間環境相關系所師生,參與綠地環境的改造實驗方案。透過兩階段的實做:組裝、遷徙(拆卸),一方面用工作營的形式,讓學生能從作中學。全程參與的同學,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給予修業證書肯定。

15. 「玩竹學堂」工作營邀請空間系所的學子師生參與搭建、營造綠地

16. 結合自然元素回應「暫時綠地」的設計,讓社區社群協力開創更多可能性

水泥停車格:(自行車小將+PARK(ing) DAYX  車行優先的都會意識


台北的都市發展,一直以來以車行為優先。在這個社區裡,我們發現,人車爭道的問題被突顯了出來。尤其週邊的商圈發展快速,停車格一直是滿滿的被佔據,僅剩不到一米寬的人行道,常見媽媽帶著幼兒內、外穿梭著。

17. 甫拆除的舊建築等待開發期間多為閒置,而街道總是停滿車子。城市需有多元活化的作法回應社會需求

18.金山南路上的一日創意實驗:PakingDay
(圖片提供:徐燕興)
                                                                                               
19. 「轉角‧菜園」以停車格為實做空間,引起許多路過民眾探詢

20. 「自行車小將」協助路過民眾檢測腳踏車,開啟友善慢行城市的對話窗

市場的屋頂:大猩猩綠色游擊隊手感綠屋頂工作營 X 空曠的四樓屋頂空間 


這天的風特別冷,我們的屋頂工作坊營造起來也很辛苦。「運用廢棄的衣物布料、可再生的竹編圍網,搭織起一座像是鑰匙孔型的土壤空間。」「我們不事先做好設計,因為屋頂的使用需要大家參與討論,讓它有機會慢慢地長、漸漸地發展。」小哲細心的解說,帶著參與者一起手做營造的用意。「屋頂不只是能做綠化,還有許多尚未發展的想像,例如看台北的天際線、看天空等。」

我們想像上希望和這片屋頂長出一個社區社群共同經營的平台。「社區大學上課的地方、原生植物培育的地方、屋頂農園的空間、NGO團體倡導雨水回收的場所...」這些都是未來的藍圖,倘若做完了設計,故事的劇本便可能因此也寫完了。

住在附近的燦伯是綠盟建志老師推薦的手工地圖和雨水回收達人。這一天冒著風吹的辛苦,教導我們如何清理淤積的管道,以及後續如何改良土讓,廚餘推肥等各種生活妙法。


21. 龍安圖書館屋頂原先空曠的樣子,週邊可眺望街景和台北101

22. 「大猩猩綠色游擊隊」以綠屋頂工作坊,挑動社區居民動手的想像與慾望

23. 屋頂營造需要社區社群的討論與協力,因此不應預先做滿「設計」

假日的學校等候空間/人行道: 綠生活環保義賣市集X 寬敞的人行道


原本一到了假日就空曠如也的人行道,這天不僅有現場live音樂可以欣賞,每一個參與的攤位平日都是默默關心生活環境的達人,各顯手藝。從修理壞掉的椅子重新繃布、二手家具、廢料變為木筷、縫紉達人以及小黑板手做等等。

新生國小也將募集到的物資捐出來,由輔大的學生協助義賣,最後捐給NGO協會。就在對街的咖啡館,響應公平貿易的理念,也將當日義賣所得的1/10捐給了社區,進行後續永續環境的維護。

24. 「人行道」平日下午為家長等候孩童的空間,到了假日就空曠如也

25. 在地方友善店家的觀察與建議下,一場結合社區與學校的修理市集因此展開了!

安全遊戲巷:彩繪社區X車行道路


鄰接日式建築群落的203巷是一條幽靜窄小的單行車道,幾場社區工作坊的討論發掘出「人車爭道」的社區交通安全問題。

「我想起以前小時候都可以安心的在社區裡玩耍,但漸漸的,都市裡已經沒有太多這樣的空間了!」輔大的學生團隊用孩時經驗檢視公共生活議題,帶著孩童用各色粉筆在路面上進行繽紛的彩繪創作,小朋友可以放心的塗鴉作畫,一旁等候的爸爸媽媽也不禁一起蹲下來參與孩子的畫作。

轉身,公園內的「錦安麗水生活街區」的白色攤棚內是負責規劃「大學城」的專業團隊與社區面對面溝通討論、蒐集民眾意見的場域。更多的民眾發表生活環境中遇到的各種課題,更多的想像和作法激盪著空間專業規劃者的設計思考。
26.幼稚園學齡的孩童爽快的在路上進行彩繪大作

27. 空間規劃專業團隊實地到社區與居民面對面討論「大學城」規劃
(圖片提供:大安社區大學)

公共生活介面:「圍牆不見了?」X 無圍牆社區的實境模擬


不同產權或權力關係通常以介面的方式出現。如圍牆、地界線、標示等,雖有效劃分產權,卻同時也將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親密感一併劃上界線。師範大學紅磚圍牆將綠意與寧靜保留於校園內部,在建築物本體與圍牆之間留有步道、樹蔭、座椅等,事實上社區居民經常入內使用。圍牆將人行空間阻隔於外,卻因此常見坐著輪椅的老人和推著推車或騎乘腳踏車的家長和孩童閃避快速穿越、鳴著喇叭聲的車子。因此,在與設計學系的許主任討論下,短時間內我們用實境模擬的方式,塑造場景「圍牆不見了?」讓居民和學校共同感受它種可能!

28. 師大的紅磚圍牆內別有洞天,而圍牆將社區一分為二形成空間阻絕感

29. 師大設計學系發揮專才,以模擬實境的方式塑造場景「圍牆不見了?」

都市之設計:微小的觀察、簡單的行動、分享的起心動念


從雨水在空間環境中「旅行」的角度,不只是環保或生態的理念,也應重拾都市發展過程中應被串起的都市設計宏觀思考。我們從「生活」的角度觀察社區的各種潛力,其中,在203巷果樹/台灣原生樹木綠蔭巷道的一旁,斑駁的紅磚牆上有片木板鑲嵌著一組鋼製水龍頭。「哇!真的有水耶!」只見一對參加導覽行列的父女開心的驚嘆。原來,水龍頭提供來往的路人簡易的洗手服務,而水資源來自於大門頂上方的半坪槽狀空間。槽內種植如落地生根這樣的地被植物,由它們過濾雨水後流至牆內的一組桶子蓄水,這是大地旅人的樸門設計巧思,珍惜自然資源,提供公共服務,善意的分享觀。

30. 小小的雨水回收設施,是細微的空間觀察與貼心的社區服務的結合

私與公之間的轉化器:社會企業/友善店家


住在咫尺方圓100公尺的沈先生起了個大早,一身便衣漫步來到了我們活動的主場區公園裡。社區的熱心媽媽向前打招呼,交頭接耳便聊起了社區的大小事。極具親和力的沈先生長期關注於環境、人文等議題,也是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的董事長,致力以社會企業的角色在全台各地協助更多社區建立綠色的美麗家園。這一回以居民身份參加了社區綠生活節的活動,陪著與會來賓一起走訪瑠公圳遺跡、圖書館屋頂空間。「123~」在與會民眾的齊呼下,沈董事長、大安區蘇區長、大安社區大學蘇主任以及在地社區的龔里長、劉理事長協同參加繪畫比賽的孩童一起為「生活在一起」社區綠生活節揭開序幕。

社區的另外一頭,此時正由許多修理達人進行家具等DIY修理。楊先生在學校南門對側經營一間咖啡館,除經營公平貿易雜貨,也參與籌劃了本次社區活動。「我們原本是一間比較屬於文青的咖啡店,而現在希望走進社區,變成社區的交流點。」楊先生如此的期許自己。

31. 用社區生活的觀點,眾人協力開創環境改善的契機

32. 「空間如何變成場所?」友善店家內一邊是座談會,另一邊是環保義賣市集。透過事件轉化僵固的空間使用,串起社會關係


「生活在一起:輕著、深耕|社區綠生活節」,透過場所創生(Place Making)的概念,以一系列地方工作坊,透過討論凝聚專業社群與在地社區的共識,在人行道、舊瑠公圳原址巷道、閒置空地、屋頂、停車格等等開放空間中,以創意實作介入空間,創造更多符合當地需求的「場所」。

延伸閱讀:
1. Hello!Green Life!http://hellogreenlife.blogspot.tw/
2. Facebook 搜尋:Hello Green Life! Loving City Loving Place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感謝各界共同推動單位
社區|錦安里辦公處、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龍安里辦公處、青田社區發展協會、古風里辦公處、古風社區發展協會、龍泉里辦公處、師大龍泉社區發展協會、新生國小
社群協力|大安社區大學、合圃公司、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知了劇團、唐青古物商行/有福全人關懷協會、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輔仁大學藝術與文創學程、學校咖啡館
書籍提供|青康藏書房、Zeelandia Travel & Book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